昨天与一位朋友探讨学术文章的语言表达问题,我谈了自己的如下看法: 现在有些学人感觉撰写文章时遇到语言表达不理想的困难,问题大概是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文采”;二是“实料”不足而尝试以“虚文”为补。 古代汉语言“文”与“言”为二,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而在现代汉语言中,这两者已经大致合一(虽然还有些许差别)。因此从理论上讲,会讲话的人只要具备小学、初中的语文水平和特定学科的知识,就能够撰写相关领域的...
《论语·公冶长》记,孔子应子路之请谈自己的“志”:“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注家将之解释为孔子一种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社会理想,意思是要改造社会,以使老者安享幸福,朋友互相信任,少者得到关怀。这种解释是错的。 这里孔子是在谈“修身”,谈的是他对自己的伦理要求,“之”不是他人,而是他自己所希望能够修成的一种人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人相处,要争取做到使老者感觉踏实、不紧张(不因自己而感到不安),...
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保守派”认为,这次美国大选中“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保守派与自由派之间的激烈纷争,其背后存在着三个较为深层的问题:一是“经济全球化”对美国等国家内部的社会利益格局以及国与国之间关系造成了不公正的损害;二是世界性的无序移民浪潮对美国、欧洲的主体文化产生了致命威胁;三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侵蚀着以基督教为核心的美国“正统”文化。这三个问题,其前两者主要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而第三个问题的产...
早在一百多年前,维新思想家严复就曾对中国与西方在文化观念方面的差异进行过比较,他说:“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尚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驩虞;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
我关于中西医问题的几点看法: 1、西医是一门“科学”,中医是一种“技艺”。 2、中医与西医“透视”人体及其疾病角度不同,西医长于诊断器质性疾病,而对于有些“功能”性疾病则中医有说法而西医不能诊断,这类病因此被称为“中医病”。 3、中医各种概念模糊,确定性差,因此不易把握,不易传导和学习,诊疗效果往往难以复制。 4、中医教学和职称、行医资格的评定制度需要根本性改革,需要研究出一种适合它自身特点的制度。就教学而言,教...
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传入中国,在这种价值观的映衬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法主义性质更加显得突出,近代精英人士普遍对它采取批判立场。不过,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不同的思路。有些倾向于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士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同样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个人独立人格的观念,另外一些人则尝试引进西方的价值观来帮助中国国民树立个体人格观念。 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观念,在19世纪末已经为中国精英人...
在中国,儒家毕竟是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思想体系,所以近代中国一些精英人士主张振兴佛教,往往都要争取将它的教理教义与儒家思想相调和。如佛教净土宗大师印光认为,信仰佛教不仅与遵守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不相违背,而且非常一致。他主张,信仰佛教就是应该从竭尽社会义务和遵守儒家伦理开始。印光作为佛教大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儒家思想相对于佛法来说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但他认为两者绝对不矛盾。印光的这种观点,是将真理分...
由于作为国家、民族之灵魂的无形精神不能只是少数精英的思想理念,而必须是一种全民性的文化精神,因此近代中国的精英人士们就想到了是否应在中国建立宗教的问题。 严复认为,西方有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而中国无之,这导致了两者在“民德”上的差异。他说,西方通过基督教来教化人民,“临之以帝天之严,重之以永生之福”。由于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因此即使是普通人,其道德之高尚也“与吾之大人君子无所异”,能够做到“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中国的传统社会和文化,都存在严重的精英与平民相隔阂的问题。就社会而言,从先秦的以至明清,“君子”、“士大夫”、“士”与“小人”、“野人”、“民人”都属于两个不同的“阶级”。就文化而言,儒家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君子”应持极端非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小人”则须“以神道设教”,只能以福祸利害的果报才能诱导他们向善去恶。在这种社会文化系统中,对“士君子”的教化一般通过儒家经典...
二月河先生去世,引发自媒体对于历史小说、历史剧的真实性与社会意义的议论,使我想起了17年前的一篇文章。2001年,鉴于当时流行的历史小说和“戏说”剧、清宫剧引发了“误导青少年”的社会舆论,《中国艺术报》组织刊发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一组文章。可能是由于我的稿子与历史学家宁可先生的稿子内容、观点基本一致,被编辑为一篇文章,题目为宁先生拟定——“历史剧要关注历史精神”(载《中国文艺报》2001年6月22日第三版)。 《中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