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一位朋友探讨学术文章的语言表达问题,我谈了自己的如下看法:
现在有些学人感觉撰写文章时遇到语言表达不理想的困难,问题大概是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文采”;二是“实料”不足而尝试以“虚文”为补。
古代汉语言“文”与“言”为二,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而在现代汉语言中,这两者已经大致合一(虽然还有些许差别)。因此从理论上讲,会讲话的人只要具备小学、初中的语文水平和特定学科的知识,就能够撰写相关领域的文章。但有的人为了追求文章的“文采”,或使用看似时髦然而却不恰当的概念,或采用半文半白、半中半洋的表达方式,结果导致文章辞不达意,艰涩难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只要记住我们小学、初中老师们的相关教导——“平铺直叙”,记住孔子的相关教导——“辞达而已矣”,照着去做,就可以了。“文如其人”,文章的“文采”是长期“做人”的积累,非一时的努力可以获得。我这个人从小到老都比较“土”,没有才华才气,对此始终有自知之明,因此写文章也就从来不敢追求“文采”。刘知几说治史须有“三长”——史学、史才、史识,严复说好的翻译应该追求“信、达、雅”,这些我都知道,但做研究从不敢追求“史才”,写文章也不敢追求“雅”,只追求文字准确、简练、平实,即孔子所说的“辞达”,而这也不那么容易做到。
做学术研究,研究的问题有大有小,有复杂有简单,掌握的资料有多有少,论述有难有易,这很正常。基于这种情况,撰写相关文章应“量体裁衣”,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能拉架势吓唬人,不能一味追求“体量”庞大。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实料”不足而故意拉长篇幅;叙述故弄玄虚,话题东游西串,让人雾里看花;论证叠床架屋,这些都是不好的文风。有一次,一家学术期刊准备给我发一篇文章,由于版面不好安排,责任编辑与我商量,建议精简半页的字数。我一开始觉得为难,认为这篇文章内容已经很简练了,不好操作,但还是按照编辑的建议精简了数百字。没想到精简后一看,质量提高了,自己很满意。我由此想到,每篇文章定稿后,不妨再强制自己精简十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的文字,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