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171)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的理论关注

拙作《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年出版后,有些读者对于该书主题中的核心概念——“有法与无法”存在误解,以为是指“制度有明文而运作不遵守”。对于这种误解,需要予以澄清。其实,在该书的“序论”中有“理论关注”一节,对“有法与无法”的概念作了清晰的阐述,转录如下: 近代思想家严复曾在《原强》一文中借苏轼“中国以法胜,而匈奴以无法胜”一语,来阐发自己的一个重要见解。考苏氏原话谓:“古者匈奴之...

  • 108
  • 0
  • 1
  • 0
2022.06.06 22:54

关于学术文章的语言表达问题

昨天与一位朋友探讨学术文章的语言表达问题,我谈了自己的如下看法: 现在有些学人感觉撰写文章时遇到语言表达不理想的困难,问题大概是出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文采”;二是“实料”不足而尝试以“虚文”为补。 古代汉语言“文”与“言”为二,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会写文章,而在现代汉语言中,这两者已经大致合一(虽然还有些许差别)。因此从理论上讲,会讲话的人只要具备小学、初中的语文水平和特定学科的知识,就能够撰写相关领域的...

  • 23
  • 0
  • 2
  • 0
2022.04.21 18:26

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

清代前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至咸同以后,这种体制趋于瓦解,出现了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财政体制的变化,并非出于清廷自上而下的主动改革,而是地方督抚专擅财权的结果。因此,它一方面具有财政体制近代化变革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是导致晚清督抚专权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 清代前期,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一切财权统掌于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没有地方财政。在这种体制下,清中央政府虽不直接经理全部财政收支...

  • 45
  • 0
  • 0
  • 0
2021.11.18 14:17

驯、餂 、役、监:梁启超论秦制驭民之术

秦制之下,君官阶级以摧残人民的积极素质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对此中国近代的文化精英多有批判。 早在道光时期龚自珍就指出,专制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不惜摧残臣民的各种积极精神。他说,当时的清王朝虽然表面上“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但实际上是处于“衰世”。他认为,衰世与治世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人才,“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甚至“巷无才偷,市...

  • 384
  • 0
  • 4
  • 0
2021.09.09 12:23

“皇权不下县”的乡村治理矛盾——读邱捷《晚清官场镜像》

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研究的力作 邱捷先生对《杜凤治日记》的研究已有二十年的历史,由于学术研究领域相近,我始终关注他这一研究的进展,认真拜读过他陆续发表的相关论文。一个多月前,他的《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出版,我得到书后立即研读,真是有所谓“先睹为快”的冲动。 杜凤治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曾在广东南海县等州县做地方官,是一位干练且“有心”的官员。他在广东做州县官的十几年中,始终没有中断写日记,字数达...

  • 61
  • 0
  • 2
  • 0
2021.07.30 00:12

《地区行署制度研究》序

近十几年来,侯桂红下大气力从事中国现当代省级政府派出管县机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这部《地区行署制度研究(1978—2015)》是她在这个研究领域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中国自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实行郡县制,此后直至清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是在“二级制”与“三级制”之间反复变更。受到当时交通与通讯条件落后的限制,地方政府的“二级制”与“三级制”都存在施政方面的困难:实行“二级制”,则一级政府管(州)县数目过多,往往呼应不...

  • 6
  • 0
  • 0
  • 0
2021.07.17 00:30

关于罗元贞先生的一则旧闻

在山西大学上学时听一位师兄说了件事:文革中他参加山西大学“专案组”,有一次找罗元贞先生谈话,结束后罗先生迟迟疑疑似乎不肯离去,挪步到房门口后又转过身来,指着火炉台上一块烤干了的窝头小声问道:“这个,我能不能拿走?”他应该是一进门时就看到了这块窝头干。罗先生1906年出生,文史学家,山西大学教授。曾在1952年写信给毛泽东,建议他将“长征”诗中“金沙浪拍云崖暖”中的“浪”字改为“水”字,以避免一首诗中出现两个“浪”字,...

  • 29
  • 0
  • 2
  • 0
2021.06.06 15:24

史料学田野上的深耕细作 ——读吕志毅先生的方志学研究新作

摘要:吕志毅先生是我国方志学研究的著名学者。这部著作对几部《畿辅通志》和《河北通志稿》进行深入研究,于光绪志各目之下大多勾稽其内容与康、雍二志之异同,分析其得失;对于志书各目所涉及的制度、文化问题,均梳理其源流演变,彰显出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底蕴。 吕志毅先生是我国方志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上世纪90年代,他撰著的《方志学史》,在国内乃至国外的方志学、历史教育学界有广泛影响,被著名方志学家、档案学家傅振伦...

  • 60
  • 0
  • 0
  • 0
2021.04.15 21:46

我的自学之路

我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到河北大学(1995年调到首都师范大学)任教,一晃已经30年。30年高校的教学和研究,逐渐将我打造成了一名“教授”、“学者”。不过我自己感觉将这种社会名分冠于我,好像总不是那么贴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是自学出身。1980年代以来,一批人由自学而成为教授、学者,是文革后中国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历史现象。我们这些教授、学者在知识结构、思想学术关注乃至行为方式上,往往与书斋、学院出身的有所不同。...

  • 110
  • 0
  • 3
  • 0
2021.03.17 15:30

关于孔子所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记,孔子应子路之请谈自己的“志”:“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有注家将之解释为孔子一种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社会理想,意思是要改造社会,以使老者安享幸福,朋友互相信任,少者得到关怀。这种解释是错的。 这里孔子是在谈“修身”,谈的是他对自己的伦理要求,“之”不是他人,而是他自己所希望能够修成的一种人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人相处,要争取做到使老者感觉踏实、不紧张(不因自己而感到不安),...

  • 114
  • 0
  • 3
  • 0
2021.01.03 19:09